每日热讯!【动物界全系列】寄螨总目—中气门螨目

2023-02-25 07:56:16    来源:麟剑的人类史

寄螨总目—中气门螨目

真核生物域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动物界

真后生动物亚界

蜕皮动物总门

节肢动物门

螯肢亚门

蛛形纲(蜘蛛纲)

寄螨总目

中气门螨目

中气门螨目(学名:Mesostigmata),又名革螨目或中气门目,是蜱螨亚纲寄螨总目之下四个目级分类元之一。

与其他寄螨总目物种不同的是:本目物种大多数都不是寄生动物,而是自由生活、甚至是捕食性动物。本目现时有约五千种属于掠食性生物品种,隐居在软土、垃圾堆、腐木、粪便、腐肉、鸟巢或家居的尘埃里。当中植绥螨(捕植螨科,Phytoseiidae)占约15%,被用于生物控制,并取得重大成就。本门物种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身体侧边的一对气门。而自由生活物种一般以真菌、孢子或花粉作为食粮。

本目最广为描述的物种都在植绥螨科(Phytoseiidae);其他较为重要的科还有:Diplogyniidae、巨铗螨科(Macrochelidae)、Pachylaelapidae、尾足螨科(Uropodidae)及维壳螨科(Veigaiidae)等。

1.特征

体背、腹面有多数骨板,第二对至第四对足基节间有气门一对,与伸长的气门沟相连;无单眼;具头盖和胸叉;有须肢趾节,分2~4叉。种类繁多,栖息环境多样,包括自由生活的捕食性种类和内、外寄生性螨类,吸食哺乳动物血液并传播很多疾病。

2.多样性

中气门螨目大致可分为12个亚目,包括有约100个科、900个属,超过8000个物种。

3.下属

单殖板亚目(Monogynaspida)

皮刺螨下目Dermanyssiae

胭螨总科(Rhodacaroidea)

土革螨科(Ologamasidae)

宽寄螨科(Euryparasitidae)

胭螨科(Rhodacaridae)

双革螨科(Digamasellidae)

维螨总科(Veigaioidea)

维螨科(Veigaiidae)

巨螯螨科(Macrochelidae)

囊螨总科(Ascoidea)

美绥螨科(Ameroseiidae)

囊螨科(Ascidae);

植绥螨科(Phytoseiidae)

钝绥螨亚科(Amblyseiinae)

植绥螨亚科(Phytoseiinae)

盲走螨亚科(Typhlodrominae)

皮刺螨总科(Dermanyssoidea)

瓦螨科(Varroidae)

厉螨科(Laelapidae)

表刻螨下目(Epicriina)

表刻螨总科(Epicrioidea

表刻螨科(Epicriidae)

寄螨下目(Parasitina)

寄螨总科(Parasitoidea)

寄螨科(Parasitidae)

尾足螨下目(Uropodina)

尾足螨总科(Uropodoidea)

多盾螨科(Polyaspididae)

前爪螨科(Prodinychidae)

尾足螨科(Uropodidae)

4.巨螯螨科

巨螯螨科(学名:Macrochelidae)也称巨铗螨科,为绒螨目的一个科。巨螯螨同时也是苍蝇天敌的一种。

新足螨属(学名:Ne,podocinum)为巨螯螨科的一个属。其属下的种类最早发现于荷兰阿姆斯特丹。Krantz(1965)对该属做过整理。至今,全世界共报道了23个种和亚种,多分布于亚洲、非洲等地。中国过去曾记录4种,即:拟埃本新足螨(Neopodocinum emodioidesKrantz,1965)(西藏)、哈门新足螨(N.vanderhammeniKrantz,1965)(福建)、德宏新足螨(N.dehongenseLi et Chang,1979)和贾氏新足螨(N. jaspesiOudemans, 1900)。

5.囊螨科

囊螨科(学名:Ascidae),为中气门螨目的一个科。广泛分布于全世界,分5属,约350种。

(1)外形特征

成螨具成块背板,雌生殖板后缘平截或圆,雄螨螯肢有导精趾的捕食性螨类。成螨有整块或分成几块的背板,背毛23对以上。背板周围的盾间膜至少有缘毛3对。雌螨的胸后毛位于分离的板或表皮上。生殖板长大于宽。后缘平截状或圆形,有刚毛1对。足受精囊开口于第3、4基节之间。雄螨常有胸殖板和腹肛板。螯肢常有齿,并有钳齿毛,或有透明的叶片。雄螨螯肢上有导精趾。须肢跗节的趾节通常2叉。第2胸板齿有7个横列。头盖的结构多样化,但决不为单个不分枝的齿状突起。第一足前跗节和爪有时缺如。第1胫节有腹毛3条,第1股节有刚毛11~12条。

在粮仓中最常见的为等钳蠊螨。雌螨体长470微米,淡黄色,背面几乎完全为一块有细网纹的板片所覆盖。

(2)生长繁殖

背上有刚毛36对,15对位于后区,除背板后缘1对长刚毛外,背板上刚毛均光滑而弯曲。背后半外侧盾间膜上有缘毛7对。胸片前半网纹模糊,有刚毛2对,第3对胸后毛着生在独立的板上。此板与胸板以及部分包围第2基节后缘的足内板相愈合。生殖板与腹肛板网纹模糊,有肛前毛4对。腹肛板外盾间膜上有刚毛3对以及较长的刚毛1对。气门沟板向后延伸,与包围第4基节后缘的足外板相接。两块足后板狭窄。头盖边缘光滑而圆,颚角细长而聚合,螯肢2趾均有齿,约等长。第4足趾节基节有巨毛。雄螨体长约370微米,背板毛序与雌螨相似。胸殖板后部和整个腹肛板有网纹,颚角比雌螨的长。导精趾为槌状。此螨在粮食和砂糖中发现,捕食腐食酪螨,喜食其卵和幼螨。也能捕食拉哥钝绥螨。平均需要取食70个卵或50个幼螨或少量第1若螨,才能完成发育。在22.2℃和80%相对湿度下,以腐食酪螨幼螨为食,雌螨和雄螨各需9和10天才能完成发育。只有交配后的雌螨才能产卵。若以霉菌为食,不能完成发育。

6.瓦螨科

瓦螨科(学名:Varroidae)为中气门螨目的一个科。

瓦螨属(学名:Varroa)为瓦螨科的一个属。

狄斯瓦螨(学名:Varroadestructor ),简称瓦螨,通称大蜂螨,以前称为雅氏瓦螨。狄斯瓦螨危害蜜蜂,不仅使寄生的蜜蜂体重减轻,寿命缩短,而且传播病菌及病毒,是对世界养蜂业威胁最大的蜜蜂病虫害。

2000年初,澳大利亚安德森(DenisL.Anderson)对采集自亚洲各地东方蜜蜂(蜂螨原始寄主)和世界各地西方蜜蜂的大量大蜂螨样本进行线粒体(mtDNA)测序的综合研究。结果表明:原被归入雅氏瓦螨的东方蜜蜂寄生螨,应划分为2个种,一个是新界定的雅氏瓦螨,主要分布在印尼和马来西亚,已发现9个基因型;另一个是新定名的狄斯瓦螨,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方蜜蜂和世界各地的西方蜜蜂,已发现11个基因型。

2022年6月22日,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口附近首次发现瓦螨。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长桑德斯表示,新南威尔士州中部、中北部海岸及西北部地区,已有1533个蜂房的蜜蜂被实施安乐死,以遏制瓦螨大规模繁殖。

7.厉螨科

厉螨科(学名:Laelapidae)是蛛形纲蜱螨亚纲中气门螨目之下的一个科。

(1)外形特征

体较柔软,长o.5~1.5 mm,乳白色或淡棕色,卵形或广椭圆形。有头盖,其前缘光滑或有蒯。螯肢为钳状,定趾有钳刺毛。属中气门。足4对,各足基节紧接,多数具端跗节、爪和爪垫。体背密布背毛,腹面前瑞有2叉状胸叉,生殖腹板滴水状或六角形,后端钝圆,上有刚毛2~4对。

(2)寄生

本科多寄生于蜜蜂或其他昆虫,人畜、鸟类及两栖类动物,食品仓库内也常见,除直接危害外,还是人畜、鸟类等动物的传病媒介。如寄生于蜂巢内的亮热厉螬(Tropilaelaps clareae Delfinado&Baker),厩真厉螨常栖息在仓库和小啮动物巢内,吸取动物血液或捕食粉螨。

(3)血厉螨属

血厉螨属(学名:Haemolaelaps)为厉螨科的一个属。中国已知血厉螨属23种。

格氏血厉(学名:Haemolaelapsglasgowi),螨是厉螨科血厉螨属生物。

①形态特征

雌虫体长约644μm,宽463μm,螯肢发达,螯钳具齿,钳齿毛中部膨大,端部细长并弯曲成钩状。雄虫分。

②生态习性

格氏血厉螨属巢穴寄生型兼性血食螨类。宿主为多种啮齿类,以黑线姬鼠为主,也可侵袭人。

(4)下盾螨属

下盾螨属(学名:Hypoaspis)是中气门螨目厉螨科的一属,大部分种类生活在地表腐殖质中营自由生活,有些种类见于粮仓、啮齿动物、鸟类等动物的巢穴中,少数见于甲虫体上。[1]截止2005年,全世界已报道下盾螨属物种超过230余种。

(5)土厉螨属

土厉螨属(学名:Ololaelaps)为厉螨科的一个属。土厉螨属的螨类生活在潮湿的表层土壤内,例如河流、小溪的两岸及草地,森林的潮湿土壤内及多种植物的残渣中。有时可见于啮齿类、食虫类和其它小型兽类的窝巢内,有时也可被鸟类连同筑巢物一起带到鸟窝鸟巢里。

8.表刻螨科

表刻螨科(学名:Epicriidae)为中气门螨目的一个科。全背板有多角形的纹饰;气门沟退化;第一对足无步行器,具极长的亚端毛。生活于森林落叶、苔藓、朽木。

关键词: 自由生活 东方蜜蜂 狄斯瓦螨

X 关闭

安阳曹操墓将于2022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
时间·2021-12-29    来源·中新网
为什么这次寒潮南方降雪这么明显?
时间·2021-12-29    来源·新华社
山西绛县6名失踪者全部遇难 当地:已立案调查
时间·2021-12-29    来源·中新网

X 关闭